夏建国 :遵从价值引领 走出丛林法则——《走出丛林法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由之路》述评

作者:    发布时间 : 2025-03-27      点击量:

人猿揖别,人类诞生。有意识思维能力的人成为了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自我认识、自我决定、自我规范、自我实现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和社会的。极而言之,人类文明成果的根本价值旨向,是“究天人之理、通古今之变”,“认识你自己”,探寻人类安身立命、世界和平安宁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为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社会秩序和实践规范提供科学正义的合理依据。然而,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主体性、主观性,特别是在“文明社会”所有制关系中的差异性,往往导致文化形态及其价值旨归的差异和冲突。科学与伪科学、文明与愚昧、正义与邪恶,如影随形。一方面,人类文明日益兴盛,人类社会凯歌行进;另一方面,人类历史往往惊人相似,不断重演战火频仍、生灵涂炭的人间悲剧,使科学蒙难、文明蒙羞、正义蒙辱。两次世界大战差一点摧毁了人类几千年累积的文明成果。

当下,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穷兵黩武、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吗?人类能够用科学、文明、正义和理性、智慧、宽容走出战争阴霾、走向光明吗?时代之问呼唤理性回声。陈文海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走出丛林法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由之路》一书,在学界哲思明辨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研究阐述了“走出丛林法则”的必要性、必然性及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合理性,以其独特的视角、经典的史料、严谨的推理、深邃的思想及合理的观念,为时下我国学界现代文明探索成果,增添了厚重的一页。

第一,该书用文学语言阐述哲学思考。正如作者所言,他想“写一本通俗的读物,并期望所有读到这本书的人从中得到愉悦”。通俗读物具有文明传播普及功能,可读性强,通俗易懂,老少咸宜。读罢全书,读者会被该书形象生动的文字和优美流畅的语句所吸引;加之诲人不倦的故事、发人深醒的案例和资料丰富的先贤沉思、启迪心灵的生存智慧,使读者强烈地产生“读下去”的意愿。

但是,该书是用文学语言阐述深刻的哲学思考,研讨的是关乎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本质性、必然性、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主题,极其重大、重要和紧迫。在“可读性”文字风格的同时,该书亦使用了大量的学术语言、哲学原典和科学知识,具有学术著作的风采,其学术思想发人深省。人类社会的历史逻辑是如何揭示文明演进规律的?东西方的文明特质是什么?什么是“丛林法则”?“丛林法则”的本真含义是什么?“丛林法则”是怎样演变成为以强凌弱的“掠夺法则”的?如何“走出丛林法则”?如何创造一个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美好世界?围绕研究主题,该书深度探讨了本体、自然、运动、空间、意识和生存、进化、平等、自由、未来等终极问题,并创新提出了“本体文明”与“自由文明”、“生存平等”与“平等生存”、“平等自由生存”等极富启发意义的重大命题。特别是,该书关于“意识”及其功能多角度细致入微的研究阐释,令人深思。与此同时,该书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体”依据、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给人们以真理的“普照光”及“走出丛林法则”的现实道路、意义支撑和价值引领。

第二,该书用哲学思考揭示历史逻辑。以哲学视域观之,人类社会的历史逻辑,是自由与必然对立统一的演进历程。一方面,落叶归根,百川归海。世间万物,秉性而生,率性而归;人类社会,亦是如此。另一方面,意识属性及思维功能使社会客观规律的实现方式打上了人类意识的烙印,人类呈现出某种“意识自由”。该书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平等或者由平等支撑的意识自由空间。”“意识自由让人类走出了动物世界。”

那么,意识如何使人类获得自由?事实上,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遵循和利用。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是最本真、最普遍的“自由”。因此,人类行为最合理、最根本、最广泛的自由即是认识和遵循“本应如此”的必然法则。与此同时,“意识自由”必须遵循“平等”原则。倘若超越了必然法则、渗透了某种特殊私利的主观意愿,越出了“平等或者由平等支撑的意识自由空间”,意识就会形成“自由的陷阱”。正如该书表述的那样,所谓“自由的陷阱,是人的意识自由追求的必然结果。……自由追求的背后推手似乎不是自由本身,而是欲望的诱惑。”由于“权力、金钱”等对意识的诱惑力太大,“使生存环境与本体之间”的和谐状态被打破。于是,“意识自由”便导致“自由的陷阱”,使人们陷于某种“囚徒困境”之中。这说明,人类的意识自由是有限度的,其欲望及实现欲望的手段同样是有限度的,这就是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性及价值目的性必然法则。如若“自由”超越了必然限度和平等原则,欲望无限膨胀,就会陷入“自由的陷阱”,造成意识及行为的不自由,并受到“必然”的限制和惩罚。

该书将“人类的进化称为文明的进化,以区别于动物世界的自然进化。”创新提出“意识自由”的人类文明可以区分为“本体文明”和“自由文明”,陷入“自由陷阱”的往往是“自由文明”。该书指出:“基于自然血缘”关系、人与自然统为一体、遵循本真自然法则的东方文明是“本体文明”;“基于意识存在”、强调人与自然差异对立的西方文明是“自由文明”。该书强调,东方的“本体文明”追求的是“平等生存”;西方的“自由文明”追逐的则是“生存平等”。“生存平等的西方世界,依靠国家存在,支撑社会的是资本的力量。平等生存的中华民族依靠国家存在,支撑社会的是人民的力量。前者信仰物质利益至上,追求生存平等,主张个人自由。后者信奉人民当家作主,追求平等生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两类文明差异区别、交锋冲突、交流融合,演绎了人类文明发展史。

该书以新的研究视域和大尺度历史观,以“平等生存”与“生存平等”对立统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概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逻辑。指出,人类从诞生到现在发生了为数不多的巨变。“第一次是奴隶社会时期。它是部落时代的平等生存转向生存平等。第二次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生存平等催生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工业文明时代。第三次是十九世纪,由共产主义思想兴起而引发的社会运动的崛起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将奴隶时代的生存平等转向平等生存的探索和努力。……现在是第四次,是平等生存与生存平等的相互比较与选择。”今天,到了东西方文明“相融互鉴,共同构成人类未来进化的推动力”、创造“平等自由生存”的历史时期。

第三,该书用历史逻辑透视现实矛盾。东西方文明“相融互鉴,共同构成人类未来进化的推动力”、创造“平等自由生存”的历史时期,并不会一帆风顺,有时还是惊涛骇浪。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与历史逻辑密切相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文明特别是科技异化会毁灭人类吗?人类会自取灭亡吗?这个世界会好吗?

问题的提出意味着问题解决之道同时创生。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现实矛盾和问题是“自由文明”“丛林法则”历史逻辑的延伸。该书深度剖析了当今世界陷入“丛林法则”的“自由文明”根源。深刻指出:“用相对运动的观念观察人类发展史——人类起源于平等。……但现实的存在往往充满了意外,文明进化的过程正如达尔文所言,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过程,为了变成‘适者’获得生存,竞争、竞争、再竞争,成为人们获得所谓自由幸福的必然选择。它遵从的法则好像跟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没有本质的不同。”但事实上,“人类的进化是抛弃优胜劣汰、丛林生存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人类发展才能获得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正自由。”大自然遵从自然法则,尽管形式上“不平等”,但实质上是平等的。然而,“文明社会”诞生后,特别是唯心主义的“意识自由”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结合,“权力和精神的异化成为人类社会的桎梏”。人格化资本主导的、无限膨胀的私人欲望,渗入到被抽象化的“自然法则”之中,致使有差异、不平等的自然禀赋成为了掠夺者的合法外衣;致使“丛林法则”获得社会属性,使其演变成为“社会法则”,成为不合理、不平等的“掠夺法则”,使人类掉入“意识自由”的陷阱、陷入掠夺式“丛林法则”的泥潭。“可见,唯心主义的错误认知,经常使人们的意识陷入困惑,并将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追求带入歧途。”因此,走出“自由文明”导致的“丛林法则”,“人们要站在‘物竞天择’的立场,抛弃‘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片面认知,对意识认知的理想追求做出明确而肯定的回答。”该书关于现实矛盾和问题鞭辟入里的分析,为提出解决之道的“价值引领”,作了学理铺垫。

第四,该书用现实矛盾导出价值引领。如何“抛弃‘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片面认知”?如何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该书深度揭示的“意识陷阱”、“文明冲突”与当今世界掠夺式“丛林法则”的关联性,启示我们,在一定意义上讲,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走出丛林法则,必须超越“意识陷阱”及其掠夺式“丛林法则”。

超越“意识陷阱”、走出掠夺式“丛林法则”,需要价值引领。一是借鉴本真意义上的“丛林法则”,“抛弃‘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片面认知”。本真意义上的“丛林法则”是指发端于自然世界、在主要群居丛林的原始社会居于主导规范的生存法则。在纵轴上,它是生物与非生物、人类与非人类等多样物种构成的“食物链”整体;在横向上,它是多元存在的命运“共同体”。因此,本来意义的世界即“本体”,有其本真意义的“丛林法则”:一是物竞天择、天然合理,自然禀赋决定其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多样物种组成共存命运“共同体”。每一类存在体都是生命循环的一个环节、共处群体的一个部分;三是多元一体、平等互利,每一类存在体都是“食物链”和“共同体”平等的一员,共同支撑着社会群体。多样性是共同体的生存法则,单一意味着共同覆灭。这样的“丛林法则”,是“原初形态”的社会秩序和实践规范,具有可资当今人类社会借鉴的历史价值。

二是依据意识本质,超越“意识陷阱”,构建符合人类进化的价值取向。该书认为,“意识的本质就是人类的本质。而意识的一切创造,来源于本体的生存与平等对立生存并与生存环境相对运动产生的自由空间。人类选择平等生存,就意味着本体的自由空间拓展,意识的空间被限制;选择生存平等,就意味着意识的自由空间拓展,本体的自由空间被限制。”因此,“意识的趋利避害本能在与生成它的能量场所作的相对运动中,只能通过对生存有限满足的自我限制,意识才能使本体产生多样性自存而获得自由。”由此可见,“意识认知人的本质意义的价值追求,首要是如何满足本体获得更多自由。这就要让劳动而不是资本决定什么是属于人的本质意义的真正价值…让平等支撑生存环境与意识空间实现平等(自由)的相对运动,既不被权力内卷,也不被资本内卷,更不被绝对自由内卷,进而获得属于人的本质意义和意识想要的真正自由运动空间…走向每个个体都是历史创造者的伟大时代。”这即是说,“只有遵循自然选择和唯物史观,意识才能将人类引向美好未来”。

该书提出,“当下的人类社会,是平等自由生存与生存平等两种生存方式选择”。在利益多样、价值多元的当今人类社会,必须“向宇宙求和”——向历史、向自然、向自己求和,超越“意识陷阱”,摒弃“生存平等”的“意识自由”及其“陷阱”,“走出丛林法则”,建构“平等自由生存”的新文明,逐步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迈向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引领是必由之路。

第五,该书用价值引领“走出丛林法则”。为什么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引领是“走出丛林法则”的必由之路?从历史上看,该书以历史逻辑为垫基,以大量的事实、大量的篇幅,浓墨重彩地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描绘了人类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本体状态,全面深度地阐述了“本体文明”的应然状态及其丰富内涵,为“走出丛林法则”、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引领,设置了坚实的历史铺垫,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引领是人类历史的逻辑必然。从现实上看,今天,人类需要“走出”的“丛林法则”,是变异了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实质上是“掠夺法则”。该书在揭示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强调了“本体文明”在新文明建构中的主导作用。因此,所谓“走出丛林法则”,就是走出霸权意识、树立和平观念,走出单边主义、树立共处理念,走出强者意识、树立平等观念,走出掠夺意识、树立互利观念,走出狭隘意识、树立宽容观念,实现“本体文明”多元一体、平等互存、互利共赢的自然主义、整体原则和有序进化。这样的价值旨归,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价值引领本质一致,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引领功能的实践路径。

如何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引领、“走出丛林法则”?该书指出,今天的人类社会,“意识的平等自由创造精神价值,追求产生多样性自存,是实现人的本质意义的必然趋势和内在需求。”实现“自由生存的平等转向”,要求我们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走出丛林法则”、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提供切实可行的现实道路。因此,我们理应“重温《共产党宣言》,毫不动摇地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继承、创新本体文明和自由文明进行新的长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来源:中国报道网)


下一条:颜鹏飞:关于《共产党宣言》诞生之谜